跳至正文

我想写个小故事(一)

头脑空空怎么办?从命题作文开始

文 | 七耶茄

我想写个小故事,可脑子里一片空白,怎么办?
虽然说,通常情况下,都是先有想法,再开始动笔,但万一有人催稿?作业得交?……总之,现在、马上,就要榨一篇故事出来,该怎么办?
好吧,假想现在是语文考试,我做完了所有的选择、填空和问答,感觉自己的大脑已经被榨干,而面前还剩最后一道题——命题作文。试卷上可能是一幅画,一首诗,或仅仅一个词。总之,围绕着这个题目,我开始思考,渐渐忆起某些人、某些事,并生发出一些感触。
没错,这就是一切的开始!
每时每刻,大脑里都有万千思绪在飘荡,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,就像我们极少注意到身边的空气一样。而一个命题,就像是只蝴蝶,它扇一扇翅膀,在空气中搅起漩涡,最终,将会掀起一场风暴。

那么,从哪里开始寻找这只蝴蝶呢?

首先,我得想清楚这个故事是写给哪些人看的。就好像所有产品立项前,要有“目标客户定位”一样。没错,故事也是会挑选自己的读者的。
故事是写给“读者”看的。让读者代入情境与角色,感同身受,产生“共鸣”,是故事的精髓。
举个例子,当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去看《泰坦尼克号》,只觉得对白冗长,催人入睡。而当我高中毕业后再去看《初恋这件小事》,感动得落泪。很显然,并不是《初恋这件小事》的故事比《泰坦尼克号》高明多少,而是看故事的我不同了。十岁的时候,我还不明白爱情的含义,而高中时,我已经有过暗恋的男孩子。我的眼泪,也并非为故事中的角色而流,而是将自己代入主角,为自己而流泪。这就是“共鸣”。
当“读者”的某种亲身经历,与作者“自我”所传达的情感重合时,便会产生共鸣。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。
有人认为,写作是件“自我”的事情,强调作者的个人表达,想到什么便写什么,其实同样可行。这时,作者跳过了挑选读者的步骤,随心而至,有感而发,故事的读者便是那些与作者拥有相似经历的人。
但当我头脑空空,无感可发时,便会先考虑我想写给哪些人看,他们会对什么样的东西有感触,我能感同身受吗?我可以以此为主题编织一个故事吗?

那,随意点,我就挑——“上班族”吧!因为之前的工作离家很远,每天要在早高峰时间乘一个半小时的地铁。那么,每天乘地铁上班的这群人,我和他们有相同的经历、相同的感受,一定能写出他们喜欢的故事。
闭上眼睛,我想象自己回到早上八点半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里。十个人有九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,还有一个人戴着耳机。所有人都好像生活在透明的胶囊里,其他人与我毫不相干,这个世界的一切与我毫不相干。我们肩踵相接,却仿佛夜空中相距几亿光年的星球。
对!这就是我要找的——能产生“感触”,能让思绪流动起来的——那只蝴蝶!

如果觉得很难找到“感触”,就从留意观察身边的世界开始。

我需要一个精准的词来概括这种“感触”,让它成为这次故事的航标。“透明的胶囊”、“相距几亿光年的星球”……那种感觉……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,是“孤独”。
“孤独”,就是今天这篇命题作文的题目。
不管我是打算写架空世界的仙侠故事,还是准备写发生在太空的科幻故事,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。每当我持笔踌躇,不知如何继续的时候,就重新闭上眼睛,回想那一节地铁车厢,将这种孤独感带进整个故事里。

接下来,为了让这个孤零零的词语变成一个故事,还需要加入一些想象,设置几个场景、几个角色,创造几个事件,总之,还有不少工作要做。
不过,我已经拥有了最重要的——主题!它是故事的核心,我只需要推着它在雪地里滚啊滚,最终,将堆出一整个宇宙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